白茶是怎么形成的「白茶原材料是什么做的」

白茶是怎么形成的「白茶原材料是什么做的」

作者:云漪亭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7-21 04:24:05 / 阅读数量: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白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白茶是怎么形成的以及白茶原材料是什么做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茶是哪来的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白茶一亩产多少斤

1、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中国六大茶类之一。

2、白茶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3、白茶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柘荣、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4、白茶因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20]四种产品。

三、老白茶的年份怎么计算

我们以一年、三年、七年为分界点来谈。

一年的白茶,新采的鲜叶通过天然的制作工艺,才“初长成”,茶叶中各种各样的成分都还在一个固定值。干茶色泽灰绿,白毫满披,汤色杏黄,滋味鲜爽,一切都是最鲜嫩的样子。

经过了一年的时间,白茶中的成分进行氧化已然发生了变化,黄酮、咖啡碱等物质含量略微增加,此时的白茶已经属于“陈茶”了,老白茶所具有的特点,已经能够呈现出来。所以说一年的白茶算“老”,但“老”得不明显。

三年的白茶在外观和内质都产生了变化。干茶颜色变暗,汤色较一年茶深,滋味柔和些许。其药用价值也相对提高。三年白茶也属老白茶,氧化程度相对一年茶较高。

七年的白茶,毋庸置疑是“老”茶了,其干茶色泽由暗绿色转化成褐色,甚至黑色;滋味更加醇和,茶性转为温和;保健功效更加强大。可以说是资深老白茶。

通过这些具体的年限作为分界点,我们可以发现,白茶的老是循序渐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老”。

陈放过程中,如果遭到雨水淋湿,或是处于不通风的环境中,白茶容易发霉。发霉了的白茶,即使存放再多年,也只是“坏掉的茶叶”。

没有收藏价值,没有品饮意义,更不需要去追究其“老不老”了。

老白茶怎么才算老?实际上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在没有发霉的前提下,年份越久越老。一年以后的白茶都可以称之为“老白茶”。

而能不能成为资深老白茶,就要看年份以及收藏者的细心

四、白茶适合在黄土地上种植吗

白茶适宜海拔400~800m的高丘、低山地区,其性喜温,年平均温度在15~23℃,日平均温度在15~30℃为宜,最低温度可耐负15℃,要求年降雨量1500~2000mm,相对湿度80%~90%,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要求土层深厚,PH值在4.5~6.5,具有良好的排、灌、通气、保肥性能的沙质红黄壤为好。

茶园宜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呈酸性的红黄沙质土。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山地,山地以半阴坡,阴坡为好。园地选好后,将园内的杂草、灌木等全部清出园外,垦后清理出树蔸、树根、石块等物。坡度在10°以上地块应建立梯级水平带,水平带宽60cm为宜,大面积茶园应分割成若干作业区,设置主道、支道、步行道。茶园开垦后,种植前要深挖种植沟,要求沟宽、深均达50cm,沟底留10cm松土,中层填入基肥(饼肥、复合肥、磷肥、腐熟猪牛栏肥等)15~20cm,上层填入泥土10~15cm,余下10~15cm待植茶时再填满。

栽植时间一般选择在秋冬(10、11月)和春季(2、3月),以秋冬为好,成活率更高。苗木应选择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危害,无病毒感染,苗高在30cm、株径4mm以上的健壮标准苗木。采用单行条栽,按每穴2株,大行距150cm、小行距30~40cm,丛植距33cm的规格进行栽种。667m2需白茶苗约5000株。栽植时,边扒土边压实,以覆至茶苗根茎处为准,栽后踩紧,淋足定根水,再距地面20cm以上枝叶剪去,后铺杂草15~20cm,保植株成活。

幼年茶树在管理上,主要抓好除草、补苗、浅耕、施肥,确保全苗、齐苗、壮苗,提早成园。一般结合茶园浅耕1a清除杂草3~4次,春茶前浅耕5~7cm,春茶后进行2次除草,夏茶、秋茶后进行深翻改土,并对缺苗及时补种。一般10月中下旬施基肥,在树冠外沟、环施饼肥每667m2施100~250kg,过磷酸钙每667m2施50~235kg并及时复土。采茶前5~7d根外追肥1次,选择在阴天和清晨进行,减少蒸发,以纯氮为肥类。幼龄茶园纯氮2~3kg/667m2,成龄茶园纯氮4~8kg/667m2,壮年茶园纯氮7.5~10kg/667m2。幼龄茶树以定型修剪,培养树冠,扩大采接面为目的,1年2次,把树冠培养成60~80cm高。每年在春茶前进行1次轻修剪,剪除“鸡爪枝”“徒长枝”,促使茶芽整齐、粗壮、产量高。经过多次轻剪后,为扩大采摘面,一般采用弧形和平修剪两种办法进行深重修剪,促使枝条育芽能力继续提高。

选用1芽1叶至2叶的优质原料,经过4~6h的摊放处理,再进行加工制作。其加工工艺流程主要是:摊凉散热—初炒理条—复炒做型—焙烘干燥—拣剔精选—收灰贮藏—包装上市。

气候:不能潮湿,也不能过热过冷,要在15度以上。

日照:每天最多要晒1小时太阳,不能晒得超过7。

五、白茶是什么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六、白茶制茶工艺流程及原理的讲解

白茶属中国六大茶类工艺最简单的茶类。本人以福鼎白茶举例说明工艺流程及原理。

白茶从清明前后开始采摘选择芽叶,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贮运。这个环节的原理是保证原材料新鲜,透气。

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自然萎凋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进行并筛。原理是保证鲜叶不受损,自然风干。

初烘:用烘干机温度120℃左右10分钟;摊凉15分钟,后用温度90℃左右一次复烘。摊凉20分钟,低温长烘70℃左右二次复烘。原理多次烘焙能更好保证茶叶质量。

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内,放入冰库,温度1-5℃。原理低温防止茶叶二次发酵。冷却一小时后就可以包装了。

七、白茶什么年代问世的

1、白茶约起源于明代中期。清嘉庆年间(1792-1821年)开始,其工艺不断得到发展,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2、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但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白茶。据《福建地方志》和茶叶专家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但芽头瘦小白毫不显。

白茶是怎么形成的「白茶原材料是什么做的」

3、约在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白牡丹继白毫银针之后,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后传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

关于白茶是怎么形成的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