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两汉时代初步形成,历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流传,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这段时期,牛郎织女神话的主要发展表现在两点:一是为牛郎织女的相会引人了具体的时间,即“七夕”这一特殊的日子;二是故事的角色关系从神与神相恋过渡到人与神相恋。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介绍并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这一时期的演进。从上节中我们对牛郎织女神话发展的介绍可以得知,传说在流传初期并没有和“七夕”这个日子有明显的联系。实际上,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从汉初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流传数百年间,才有了七月初七相会的说法。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七夕是在牛郎织女传说产生之前就存在的节日还是与传说本身同时出现,成为民间为配合传说而创造的节日?要弄清这个孰前孰后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从农历七月初七这个日子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历史谈起。众所周知,“七夕指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即传统节日里的“乞巧节。人们都知道牛郎织女要在每年七夕相会,我国各地都用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庆祝这个节日。 “七夕,的起源最早可以迫溯到楚国汉水流域。明代罗欣所著《物源》中说:楚怀土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等七孔针,陈瓜果于亭,以乞巧。汉代刘欲所著《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有关七夕最早的确切记载。在古代,“七夕是一个以祈福为主要活动的节日。了西布杂记》记载,成金人侍Jl帝佩兰云“森宫时见戚夫人侍高祖,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滇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这里说到每年七月初七,汉宫中都要在百子池演奏于滇的音乐,用五彩的丝缕相互系在一起,称为“连爱。可以看到在汉代宫中有过七月初七的习俗而这种庆祝活动是与男女恋爱有关系的。汉代宫女七月七日穿针的习俗无疑就是后世七夕节的核心活动乞巧。 《荆楚岁时记》中说道: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以为符应。 ’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七月七日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同时也是民间祈求幸福吉祥的日子,充满着吉祥、浪漫色彩。在这一天,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民间百姓都通过穿针、网瓜等活动来析求生活美满、吉祥幸福。后世传说的加工者选择这一天作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七夕作为一个节日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结合,是传说与节日相互影响的结果。 七夕与牛郎织女故事的联系可以追溯到秦末汉初。 《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世传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哒里记载的是汉文帝窦太后的故事,据考证窦后大约生于秦末汉初,因此可以推断早在汉初乃至秦朝民间就已有七夕观织女的习俗。由于在记载中没有提到牛郎,更没有涉及神话传说的情节,因此我们无法确认当时人们在七夕看织女星是由于已经有了鹊桥相会之说,还是仅仅为了向织女星乞巧。但县可以确定存当时七夕节已经与传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之后一些文献记载中则更明确地点到了“七夕”与神话的联系,魏晋时期曹植的《九咏注》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