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茶叶分炒青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茶叶分炒青的知识,包括炒青茶叶多少一斤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一、碧螺春炒青泡茶方法
1、为:充分炒制、打捞、冷却、干燥四个步骤。
2、首先,将新鲜的碧螺春茶叶放到炒茶锅中,开始炒制。
3、在炒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火候的控制,以免炒糊了茶叶。
4、接着,将炒好的茶叶用筛子捞出,去除杂质。
5、再将茶叶放入冷水中浸泡,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和杂质。
6、最后,将茶叶晒干,即可制作成炒青碧螺春茶。
7、以上方法是制作碧螺春炒青泡茶的基本流程,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步骤的细节,如火候、捞茶筛子的大小、浸泡时间等等。
8、制作出来的茶叶色泽碧绿,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是一道经典的中式茶饮。
二、茶叶怎么用空调做青
1、在空调做青房的内外都应置有湿度计.当气温低于25℃,相对湿度低于75%时不用开启空调,按常规操作就能制出好茶。如果只是气温超过25℃则空调机调“制冷”功能,温度调20℃─22℃为宜。如果只是湿度高于75%,则把空调机调“除湿”功能。两项标准都超过时,调至“制冷”。遇上阴雨天气,或茶青没有经过晾青的情况,在青房里启用空调机的同时,还可增用除湿机,效果更佳。
2、只要有条件,进入青房之前仍要进行晾青,而且失水程度控制在8%左右,以减少空调机的负荷。晾青适度的茶青,应摇青一次后才进入空调青房。受空间限制,目前多数青房内无摇青装置,进行摇青时,因为打开门扇,空调已失效,应暂时关闭。要观察茶青的失水情况,应设置观察窗口,以免过多地开门。
3、上架茶青应摊薄摊匀,每筛茶青在0.5-0.8公斤的范围。由此可计得,4米×4米×3米的青房,可放置9个茶架,适宜容量为80公斤茶青,可选用1.2千瓦─1.5千瓦的空调机。按生产量安排设备的规模。
4、青房密封的程度高,可以提高空调机的使用效率。频繁开启门窗则降低其功效。但过于密封的状态时间长了会导致青房内的后期缺氧,影响生化反应的进行。目前大多数采用的胶合板结构的青房严密性不高,一般不会发生缺氧情况,不必安置通气窗。
三、茶青和炒青的区别
说茶时经常会提到“茶青、杀青、炒青、做青……”这些名词,各种“青”的含义。
1、茶青:又叫茶菁,茶鲜叶等,就是茶树鲜叶。无论是手工采摘的单芽或是一芽一叶等细嫩的原料,还是开面叶或对夹叶等成熟的原料,这些用来制作茶叶的原料统称——茶青。
2、炒青:杀青和干燥的统一。到了明代,人们发现,茶若被炒一下,茶叶中的青气基本就没了,而且有一种熟香,闻起来很舒服,容易被大众接受,这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西湖龙井茶,鲜叶入锅,一炒到干,香高味醇,惊艳世人。
3、杀青:茶叶制作的专业术语。杀青说的通俗点就类似于家里炒青菜,道理差不多,散失掉水分,散失掉绝大部分青草气,保留一部分就成了茶的清香,高温钝化酶的活性,阻止茶中的酶促氧化,这一做法在绿茶、乌龙茶、黄茶、普洱茶中都要利用。
4、烘青:干燥的方式之一。鲜叶杀青之后,直接炭火、电烘箱等烘干,此种纯粹的烘青绿茶,一般是做茉莉花茶的茶坯的,当然也有非常顶级的名优绿茶的做法是烘青的,如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茶,都是典型代表。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名优绿茶,为了保证不做坏,提高香气,一般采取半炒半烘的方法。5、做青:乌龙茶的核心工艺——做青,也叫拌青、碰青。这个工序是非常耗时和需要经验的,摇青、晾青和等青结合在一起,促进香气等内含物质的转化,细胞的破碎,水分的散失等等,由于做青等轻重不同,就形成了发酵程度不一的乌龙茶,如做青最轻的包种茶,其次清香型的铁观音,再深一点的武夷岩茶,更甚一点的东方美人等等
6、蒸青:杀青的方式之一。茶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尽管直接采来晒干确实简单,但是人们在长期喝茶的过程中,就发现其苦涩味难以忍受,或许是机缘巧合,人们偶然发现将茶鲜叶上锅蒸一下,再晒干,口味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这项技术就被传承至今。从唐代的制茶采用,宋代一直沿用,直至今天,一般茶名里有“玉露”字样的茶,都是蒸青绿茶无疑。
7、晒青:干燥的方式之一。茶鲜叶杀青完成之后,会被摊放到太阳下面,进行晒干处理,称之晒青,所以有茶友说喝茶能感受到阳光的味道。此种方法应该是茶叶最早开始利用的,鲜叶采摘下来后,为了方便保存,茶农就利用阳光,晒干封存,此种做法在普洱茶中沿用下来,不过拿晒干和烘干的茶叶一对照,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另外实际上,白茶、红茶的阳光萎凋,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晒青的范畴。
四、炒青的正确方法
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乌龙茶内质“色、香、味”在做青阶段已基本形成,炒青是个转折工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则迅速制止一系列酶促氧化作用,巩固已形成的品质特征。启下是继续散失部分水份,便于
揉烘等整形阶段的操作。炒青工序对于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炒青过程中,叶温升高,酶促活动迅速增强,在酶的最适宜活动温度20-45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度,酶活动性增加一倍,有的资料认为:多酚氧化酶最适宜温度为52度,温度升高到70度,酶钝化和变性,85度左右,酶凝固破坏,为了制止茶青在炒青中迅速红变,应在最短时间内把叶温提高到70度以上,因而炒青应有一定的高温,以白天看到锅底或炒青机筒辟发白,晚间看到发红,即可投叶。投叶后即听到清脆和频繁的“啪、啪”细胞爆裂声。炒青锅温太低,叶子在锅里或机筒中升温慢,停留时间长,炒青叶容易产生不正常的红变,红叶红梗,闷红黄味(俗称地瓜叶味)。
由于乌龙茶采摘较成熟,又经过了做青过程,做青叶含水量低,仅60-64%,比绿茶杀青前鲜叶含水量75-78%低得多,炒青温度太高,则叶子易于焦灼和不均匀,内含物质也不正常转化。因此,乌龙茶炒青温度比绿茶炒青温度低10-20度,在炒青后半段,应降低温度20-40度,以利于操作,防止炒青过度及焦灼。
乌龙茶炒青后还须经多次揉、烘过程,应注意保持炒青叶有一定的含水量,炒青方法要以闷炒为主,稍配以扬炒。闷炒能使炒青叶充分吸收锅的辐射热能,也利用了叶间的水蒸气热能,升温快,受热均匀,在三、四分钟内达到叶温70度以上,扬炒须要五六分钟。闷炒还能加速蛋白质的水解作用,增加氨基酸含量,适当破坏叶绿素,改善了茶汤滋味,但含水量多的炒青叶,应适当配以扬炒,只闷不扬会使叶间水蒸气过多,青草气味不能充分散发,茶叶会带有青味和水闷味,并呈枯黄色。
炒青中采用适当高温和闷炒为主的方法。炒青叶在锅中升温快,三、四分钟叶温可达70度以上,制止了酶促作用
炒青中投叶适量,能使翻炒均匀,升温迅速,适当保水,操作方便。安溪乌龙茶炒青的参考投叶量表四-1.
投叶量太多,炒青叶温升慢,翻动不均匀,易继续红变,产生浸润状褐红色,品质下降;投叶量太少,炒青叶不能闷炒,失水多,叶子部分不能翻炒,易焦灼,生产效率低。
1.发酵程度:发酵程度适当的鲜叶,一般含水量较少,叶尖略干枯,易于焦灼,炒青应稍低温,多闷热,以保持适量水份;发酵不足的应适当高温,闷炒结合扬炒,以散发水份与青气,炒青程度充足。
2.品种:香气高强,叶张薄黄的品种,如黄旦、本山,炒青温度宜稍低,炒青程度略轻,但应及时揉捻和烘焙,青味浓强的肥厚品种,如大叶乌龙等宜适当高温扬炒,程度充足。
3.季节:春茶宜适当高温和炒青充足;夏暑茶锅温可稍低,程序充足,以防在高温气候下,继续发酵变色,秋茶可低锅温闷炒保水,程度稍轻一些。
4.嫩度:成熟度高的做青叶,纤维素多,含水量少,宜低温闷炒为主,程度略轻,较细嫩的做青叶,含水量多,多酚类物质多,应适当高温扬炒,程度充足。以散失较多水份,便于揉捻,同时可减少苦涩味。
6·根据不同的炒青机具掌握炒青:
不同的炒青机具,由于性能不同,为达到适当的失水程度,要注意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
这是传统的工艺,制高级品种茶叶和部分个体户的使用手工炒青方法,其优点是炒青均匀,闷炒保水程度好,炒青适度容易掌握,能保持炒青后的叶温。手工炒青方法是:做青叶下锅后,立即手抓翻炒,注意青叶均匀翻动,至中间稍有水汽,手感热而汤手,改用两个茶扒(半月形带木柄的木板炒手)炒青,先略抖动一、二下,散发部分水份和挥发青气,随即以双茶扒夹住炒青叶翻动,这时有低闷的细胞爆裂声,临出锅时,再稍微抖动,以使之均匀散水,略炒即可出锅揉捻。
在炒青锅上配有一个炒青把手,锅筑成斜状,锅辟成内弧形。手摇炒青机工效较高,可与六四式木质揉捻机配套,但炒青时,由于翻抖多,失水也多。因此,需要注意投叶量要适当,翻炒要均匀,转速应掌握快、慢、快。炒青过程中,应注意闷炒,减少叶子在锅中的抖扬散失水份过多,在秋茶或粗老叶炒青时,还可用遮盖灶顶等方法,以减少水份蒸发。
以加热滚筒的圆筒方式炒青。青叶在筒中翻炒均匀,每次投叶量多,工效高,使用上应掌握:投叶量适当,太多则翻炒不均,升温慢,炒制时间长,太少则升温快,散失水份多,叶易焦灼,进出叶要快,使炒青程度一致,吸风散热要保持适量的水份结合,含水量多,发酵不足和投叶量多时宜适当吸风,含水量少,投叶量少和发酵充足的炒青叶要少吸风或不吸风。
好了,关于茶叶分炒青和炒青茶叶多少一斤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做茶叶_茶叶的烘青
2025-08-20 00:57:48茶叶品牌排行与特色茶叶推荐
2025-08-14 01:32:59各种茶叶产地与特点一览表-茶叶的的产地和名称
2025-08-10 03:34:25茶艺大师教你如何搭配茶壶,品出不同茶叶的不同滋味
2025-07-15 03:56:25泡茶茶叶分量与水量比例全解析
2025-07-05 0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