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纷扰的世界中,礼节与真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礼节,作为社会规范,是人为的、可变的;而真性,则源于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圣人深知此理,因此效法自然,珍视本真,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
回归自然,尊重本真
即便是常人,只要能够回归自然的本真,尊重人心的本然,在理性的礼法约束下,仍能让感性如静水流深,或如细水长流,绵延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这种感性,让我们离欢乐、幸福更近一点。
唐宋茶道的感性浪漫
在唐人煎茶时,讲究一个煮活水、加调味、回冲水等一套繁复的程序。茶具喜用越州窑的青瓷碗,泛着淡淡的青,如玉似冰。绿茶倒进去,与淡青色的釉彩相辉映,相得益彰。那浅浅的绿色,让人恍然如归草木山林之中。
宋人泡茶时,则要在小石磨里将茶叶碾成细末,再用沸水在碗里冲,冲起来后用竹制的茶筅点茶,让茶末和水生出泡沫,打出汤花来。点点汤花,如同人生绽放在平凡瞬间的细碎花朵。他们更喜欢用厚实的黑瓷碗,黑白相映,是非分明。讲究的是文人情趣。
唐宋之人的感性浪漫,唯以喝茶,便可一窥全豹。而到明清,煮茶则是将散茶叶放在碗里直接泡开,既无唐人煎茶的程序,又没有宋人点茶的汤花。日本美术活动家冈仓天心不无遗憾地说,茶很写实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回到理性之中了。
喝茶,就是心灵状态的外化
喝茶不就是人们的心灵状态、生活态度的外化么?自然本真也好、人文意趣也罢,甚至只是回到最初的解渴实用,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相互制衡。
人的感性是先天的,理性是后天的。一颗感性的心灵必须要有理性的约制,才能在社会坐标上建立起自己的准则。但是一个有理性规范的人,只有他具备丰富、敏锐、感性的心灵,在生命过程里,他才会快乐。
清明的理性与欢欣的感性
细细体会这一盏浅茶中,一路积累的厚重智慧。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蓬勃生机。
喝出一团真气,归于草木之间,这盏茶就是自在欢喜。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茶艺与茶道精神_茶道文化精神
2025-05-06 12:30:49干货乡下茶叶的图片欣赏,让你感受乡村的自然美
2025-04-14 10:13:20白茶珍品:品味独特风味与保健功效
2025-06-26 14:33:09茶山之旅:寻自然之美,品生活真谛
2025-06-17 06:51:53以茶会友品人生的诗句(与茶为友 品味人生)
2025-06-15 05:38:25